您现在位置:首页 > 健康讲堂

致命性心梗多发于夜晚,莫非真的"防不胜防"?



    你的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事故发生:或许是亲人、或许是朋友,在夜间睡觉的时候因突发心梗而离开了我们。临床上这样的事件不胜枚举。此前英国科学家在《英国医学期刊》曾发表研究论文《致命性心梗多发于晚上》,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是在夜晚安静的睡眠时发病?
    什么是急性心肌梗死?
    急性心肌梗死是指冠状动脉急性闭塞、血流中断所引起的局部心肌的缺血性坏死。冠状动脉堵塞或严重狭窄,就会引起严重心肌缺血,一旦供应心脏的动脉堵塞或者狭窄,心肌缺乏有效的血液灌注,心脏功能就会受到严重的影响,这个时候易发生一些严重的心律失常最后导致猝死。
    为什么没有先兆、没有症史却因心脏病猝死?
    很多夜间突发心梗的患者是因为平日没有明显的心脏病症状,才会因夜间突发心梗时自我急救、家人急救准备不充足而发生悲剧。供应心肌的主要血管有左冠状动脉、右冠状动脉,左冠状动脉供应80%以上的心肌血量。如果冠脉狭窄程度不是特别严重,即左冠状动脉除主干外,其它侧枝循环还比较通畅,病人可表现日常无胸闷、气短、胸前驱疼痛的心脏病症状。另外,糖尿病并发冠心病的患者,有时也会表现无冠心病症状,因为糖尿病患者末梢神经病变,对症状的感知不明显,这也容易造成对冠心病症状的不敏感。
    心梗能否提早发现?有哪些先兆?
    晚上睡着了,一下子憋醒了;时不时的出现自发性的胸闷;或者跟人家聊天、看电视时突然心脏不舒服,但过一会儿又没事了;在运动状态下,出现一过性的前胸难受...这些表现都是非常危险的,随时可能发生心梗,医生建议遇到这种情况必须及时到医院就医。大部分人不重视尤其是男性,总想着平时身体特别好,挺挺就过去了,实际这是预兆,只不过预兆非常轻微,患者往往不够重视。
    为什么夜晚更容易发生心梗?
    医学上讲,急性心肌梗死是指冠状动脉某支严重狭窄或完全闭塞而致部分心肌缺血性坏死。而狭窄或闭塞的原因有约90%来源于斑块血栓,10%是冠脉痉挛。可见,斑块血栓的形成在心梗的发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医学研究称,有基础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血管内皮均有不同程度的损伤,夜间睡眠时人的身体处于放松状态,再加上夜间饮水较少,此时血小板黏附性增强、局部血流缓慢,血小板易于集聚而致血栓形成,很容易造成管腔狭窄和心肌供血不足,如此极易发生心肌梗死。
    如何预防悲剧的发生?
解决夜晚心梗事件发生的关键在于平时生活中的有效预防。这里向大家推荐预防心梗的“三”字经:
三个半分钟
    早上醒来后,继续平躺着半分钟,再在床上坐半分钟,然后双腿下垂于床沿坐半分钟,最后再起床;因为除了午夜,清晨也是心梗高峰时段。清晨醒
后,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从事体力或脑力劳动,或吸烟时的应激反应增高,心肌耗氧量增加,交感神经兴奋,心率增加,血压升高,心肌收缩力增强。
    三个半小时
    早上走半小时,中午午睡半小时,晚饭1小时后走半小时;
    三杯水
    临睡前一小时喝上第一杯开水,根据心梗多发于午夜2点左右的特点,患者应在深夜醒来时喝第二杯水(如无起夜就不需要喝),第三杯水应在清晨醒来后喝,这三杯约250ml的开水至关重要。
    除此之外,还应做到以下几点:
    1.睡前避免刺激。尽量不看带有刺激性或情节紧张的小说、电视,可减少噩梦的发生几率。
    2.晚餐不要吃得过晚过饱尽量不吃夜宵,特别是不要吃完晚饭后就睡。因为晚餐过晚过饱,吃后就睡,血液会集中在消化道,使其他部位(特别是冠状动脉)的血液相对减少,易引起心肌缺血。
    3.睡姿以右侧卧位为佳。左侧卧位压迫心脏,仰卧位睡着后常会不自觉地将手臂放在胸前,也会压迫心脏,这些都可能诱发心绞痛。
    4.头高脚低位。睡眠时最好头部略高于脚部(可将床头抬高10厘米),减少静脉血回流量,减轻心脏负担。
    5.肠溶阿斯匹林可以放在睡前服。因为18:00-24:00为血小板新生时间段,为防止血液黏稠诱发心绞痛、急性心梗,故此时服用阿司匹林最佳。
    6.窗户别关死。即使在寒冷的冬季也不要将窗户完全关死,稍留些缝隙,使卧室内空气流通,保证充足的氧气供应。
    7.睡前别想太多。睡前心境要平和沉稳,不思前想后,排除杂念,方能安然入睡。烦躁不安可使心率增速,诱发心绞痛。
    药物急救
    除了日常生活细节需要注意以外,还应在床头放置硝酸甘油、速效救心丸等急救药;当患者呼叫时,家人应立即应答;一旦感觉胸闷、胸痛,逐渐出现上肢疼痛及不常见的恶心、发冷汗,应高度怀疑心梗发作,立刻含服硝酸甘油一片,然后拨打120急救电话。
    由此可见,可怕的夜间心梗并非防不胜防,生活中做到有效预防就能防患于未然。把它传播出去或许就能拯救更多冠心病或者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的生命!
 
返回顶部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
吉ICP备2021007793号-1